您现在的位置是:资讯速报网 > 科技

一条天价海鲜的发家之路

资讯速报网2025-04-05 08:04:49【科技】50人已围观

简介

有种鱼,在这几年异军突起。甚至坊间食客们还会暗自比拼较劲,认为没吃过它,就算没吃过现代高级中餐。  说的就是东海的野生大黄鱼。  2022年初,宁波象山一个渔民捕捞到4950斤野生大黄鱼,卖出了每斤1933元的高价,整条船的总售 价接

有种鱼,在这几年异军突起。甚至坊间食客们还会暗自比拼较劲,认为没吃过它,就算没吃过现代高级中餐。  说的就是东海的野生大黄鱼。  2022年初,宁波象山一个渔民捕捞到4950斤野生大黄鱼,卖出了每斤1933元的高价,整条船的总售 价接近千万! 但渔民也向记者表示,高产量高售价的野生大黄鱼,并不是世代都有的泼天富贵,这也是他从业29年以来,捕到最多的一次。    印象中,模糊记得看到过野生大黄鱼濒临灭绝的新闻,怎么这几年,大黄鱼突然浩浩荡荡,带着一身富贵身价回归?  身披黄金甲的野生大黄鱼,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波澜壮阔的海洋故事?    黄鱼,石首鱼科黄鱼属,除了朝鲜有少量渔产外,全世界99%黄鱼产量都在中国,堪称最具中国特色的海鱼之一。  中国人吃黄鱼的文字记载,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:吴王阖闾与东夷人作战,双方粮草殆尽之时,忽然看到海上有一片“金色”,原来是黄鱼渔汛。吴军捞起烹鱼,而东夷人却一条都没捕到,饥饿之下,只能投降。后来吴王发现黄鱼脑袋中的两颗白石,便予之取名石首鱼。 (出自唐陆广微撰写的地方志《吴地记》)  从那以后,黄鱼就没离开过中国人的餐桌。    当然这些黄鱼都是指大黄鱼。中国人吃大黄鱼的不但历史悠远,而且分布范围广,除了沿海渔民,内陆河岸的居民也由衷热爱。明代苏州戏曲大家尤侗就曾经写过:“杜陵顿顿食黄鱼,今日苏州话不虚。门客不须弹铗叹,百钱足买十斤馀。”讲的就就是过去苏州有端午吃黄鱼的习俗。苏州自古以河鲜为尊,离最近的海也有上百公里,却独爱黄鱼一味。  《清碑类钞》中也提到过:“黄花鱼,每岁三月初,自天津运到京师崇文门税局,必先进御,然后市中始得售卖,都人呼为黄花鱼。”这讲的是北京人吃黄鱼,要先进贡朝廷,然后才能售卖,而北京,也不是一个沿海的城市。  但整个黄鱼家族其实非常庞大的。比如小黄鱼,跟大黄鱼同属黄鱼属,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种;跟大黄鱼模样非常接近的仙子鱼,小巧却柔嫩的梅童鱼、“庞然大物”的黄唇鱼,甚至是跟黄色不搭边的鮸鱼…也是大黄鱼的亲戚,都是石首科的。    石首科的鱼都很好吃:红烧的小黄鱼肉呈蒜瓣,是下饭利器;梅童鱼的肉质极嫩,白灼即可,柔若白云;仙子鱼相较于大黄鱼肉质稍硬,但能蒸出肉汁;黄唇鱼最臻贵的那条花胶,动辄上万,一口千两;鮸鱼更是从鱼丸到鱼饼都离不开它…  所以整个石首科家族,其实都与中国人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,大黄鱼更像是其中的代表王者。在今天的餐厅,一只纯正野生大黄鱼的价格,会以每斤3000元左右出现,而且鱼越大单斤价格越贵,一只3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市场价格可以达到1.5万元。  这个身价和重视度,几乎完全由中国人一手带起。    曾几何时,大黄鱼完全不贵, 甚至经济廉价。  作为中国四大海产的头牌,过去每到秋冬时节,大黄鱼就会齐聚沿海各大渔场,有时上浮压缩鱼鳔发出声响,海面真的就是一片金黄,并且伴随着不绝如缕的“咕咕”声——这就是大黄鱼渔汛到了。    产量大,自然吃的人就多。再加上大黄鱼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审美:黄色在中国象征着高贵。历史上很多朝代,这个颜色都是皇家御用,普通老百姓是禁用的。通体金黄的大黄鱼,就仿佛串联起了老百姓与皇权的某种关联,大黄鱼也因此走上了尊荣之路。  皇权没落之后,黄金紧跟而上。民国时期,上海人把10司马两的金条称为“大黄鱼”、1司马两的称为“小黄鱼”。将黄金比作黄鱼,吃黄鱼自然也与财富搭上了关系。一条黄鱼端上桌,金黄闪闪,寓意财源广进。就好比广东人爱吃东星斑,寓意红红火火一样。  黄鱼携带着对财运的美好象征,很难不成为中国人的心头好。    海洋的馈赠并不是源源不断。当时的渔民并没有保护黄鱼族群的意识,为了追求产量,满足市场需求,竭力增派人手捕捞,最终使几乎所有大黄鱼一网打净。上世纪70年代开始,东海不再有大黄鱼渔汛;90年代开始,每年的产量仅有50吨。  食物的流转背后是人的故事,食物史就是生活史。产量走低的大黄鱼,价格愈发一路走涨起来。这背后跟一群人有关:遍布世界的浙商。  上世纪开始,浙商,尤其是沿海的宁波、台州、温州三地商人,就一直活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。而这群人,本就是中国人中最有大黄鱼情结的。他们在上海宴请往来世界的商客,标配却是广式的东星斑、澳龙和干货,总有种失落。究其原因,跟上世纪末香港经济的一度繁荣有关。  随着大陆的经济环境逐年反超港台,对黄鱼有血脉之爱的宁波裔和宁波县市的移民,开始重拾对黄鱼的热情。努力推广江浙饮食的餐厅集团顺势而起,2010年后的短短十年间,大黄鱼重新成为了上海筵席的头牌。      单纯因为寓意好和稀缺,大黄鱼虽然特别,也不是不可替代。它能走上“神坛”的最后一点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它作为食材,味道是真的好:  一条鲜活大黄鱼,只需简单烹饪,就能达到既嫩又细腻的口感;蒜瓣质感让即便不爱吃鱼的人都能够大快朵颐;细细品尝,既有独特的鱼味,又没太大腥气;没什么刺,还自带鲜甜味。黄鱼的嘴带着凝状的脂肪,吸吮起来特别香浓,黄鱼的鱼胶(鱼鳔)还格外软糯……    一条大黄鱼,携带着南方对鱼味的追求,江浙钟情的糯嫩,北方豪迈的刺少过瘾,简直无法不爱。  也因如此,各地都将这条鱼做出了自己的做法:台州人用猪油、老酒、红糖、姜汁、酱油五朵金花开道,烧出了浓墨重彩的家烧黄鱼;温州人则先清蒸,后铺上小青葱,再浇上滚油,做成葱油黄鱼;到了福建的宁德,既能看到葱油、也有极具特色的红糟、还能看到清蒸、红烧等各式烹饪方法。  而当问起传统宁波人怎么料理黄鱼时,他多半会说对大黄鱼的最高敬意,就是“咸齑大汤黄鱼”。  “咸齑”,腌制的雪里蕻。所谓的“咸齑大汤”,就是先将黄鱼用猪油微煎,然后冲汤撒入雪菜,直滚到汤白味浓出锅。吃时先喝汤,再吃鱼肉,最后嘬骨头,能吃到满头冒汗,用宁波的人的话,就是很“飘”。    可这样吃大黄鱼会有两个问题:一是如今食材不同往日,要求厨师对不同黄鱼质地有更精准的认知;第二是即便鱼品质够高,要汤浓就要久煮,但要肉嫩就不能过烧,时间和火候是考验。一部分厨师想到的做法是先用小黄鱼熬汤,再将大黄鱼片肉,现场堂灼。这样既保证汤的浓度,又保证鱼的熟度,同时还兼具仪式感  ——这种做法一经推出就受到好评:汤是咸鲜合一,肉则细嫩,又带一点点口感,回口是悠长的鲜甜。这样一道大黄鱼菜,谁会不爱呢?    从稀缺到寓意,从普及到口味做法的不断革新,集这些特征于一身的大黄鱼,就这样登堂入室,黄袍加身,成为中国人最欲罢不能的一条海鲜。  历史的教训带来的,是渔民和海洋专家的反思。上世纪80年代,我们努力研究,攻破了大黄鱼的人工育苗技术,黄鱼才重新走上历史舞台;政府部门的不断重视,每年投入大量的鱼苗,进行放养和野化,再加上各类有活力民间企业加入,助力大黄鱼的养殖技术:深海放养,铜网养殖,扩大圈地和不投喂饲料… 东海岱衢族大黄鱼的野生种群才开始得以恢复。    平价的养殖大黄鱼更是走进千家万户。福建宁德如今是大黄鱼的核心养殖区,已经成为新的“大黄鱼之乡”。这里的大黄鱼产量,占全国总产量的80%以上。  黄鱼的故事,完美诠释了中国人与海洋的爱恨情仇:曾经我们对海味求之不得,也犯过对海洋予取予求的错误。但依靠如今的技术和认知,以及对海洋不可割舍的感情,我们开始探寻一种平衡,一种与海洋的相处之道。  代代相传下去的从来不应该只有人的传承,技艺的传承,也有海鲜的“赓续”。珍惜当下,展望未来,才能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体验到黄鱼的美妙,才能让大海小鲜永竭不尽。  本期作者|刀刀  编辑|梅姗姗、斯小乐视觉/创意|BOEN  摄影|《风味人间》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很赞哦!(54)

相关文章

站长推荐